加强教学点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一、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我国农村小学主要有两种,即“教学点”和“完小”,“教学点”一般只有四年级以下的班级,多设在偏远、人口较少的村寨。“完小”即完全小学,包含小学一至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以便学生就近上学。但 80 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的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的“麻雀”学校。一方面这些学校布点分散、班额小,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出现了一班一人甚至一校一人的现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是增加了教育成本。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 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的文件,自此布局调整拉开帷幕。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规定:根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24 年和 2024 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使这一工作在我国广阔农村地区迅速推行开来。从 2000~2024 年的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 22.94 万所,减少了 52.1%;教学点减少11.1 万个,减少了 6 成。农村初中减少 1.06 万所,减幅超过 1/4。平均每一天,就要消逝 63 所小学、30 个教学点、3 所初中,几乎每过 1 小时,就要消逝 4 所农村学校。二、撤点并校政策引发的几个问题(一)学生上学远、费用高,辍学率上升2024 年 11 月召开的 21 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全国小学到 2024 年辍学生已经达到 88.3 万人,辍学率 8.8‰,这与 1997 年、1998 年、1999 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在号称高等教育都要普及化的今日,小学辍学率却退到了 10 年以前。21 世纪教育讨论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将小学辍学率退至 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