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午读——22地球表面形态

午读——22地球表面形态_第1页
高一地理午读——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形态高低起伏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形态趋于缓和。3.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2)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宏观地貌。4.六大板块名称: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5.(1)板块碰撞:消亡边界大陆--大陆:山脉。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弧,大洋处形成海沟。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大陆内部——裂谷(东非大裂谷)、大洋板块内部——(海岭),板块交界处:红海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7.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9.褶皱:沉积岩受挤压,岩层弯曲,连续完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初成山,侵蚀后成谷(岩层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侵蚀)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初成谷,侵蚀后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10.断层:受压力或是张力,超出岩石承受的范围,岩层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岩层不连续。地垒: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山峰—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的万佛顶地堑: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盆地、谷地—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面形成悬崖,断层线岩石破裂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11.地质构造实践意义: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采石等。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井,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断层:断层附近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安全威胁,所以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1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花岗岩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①风力侵蚀(风蚀蘑菇),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流水侵蚀(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 型谷),分布在高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