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究[摘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剖析全国公开课“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发现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解释学生发生认知飞跃的具体过程。以理论介入视角进行课例分析,是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升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发生认识论;课程设计;认知冲突;认知平衡皮亚杰(JeanPiaget)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是 20 世纪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1]。它主要解释了认知的结构、发生进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皮亚杰认为,图式是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知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图式的进展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认知的进展就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是四川省成都七中专职心理老师李芷若在高中学生进展指导高峰论坛(2024 第四届山东年会)上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觉察负面思维模式;感知缺点和感知优点对自身的影响;体验感知优点的欢乐,发现和加强自己的优点;培育关注优点的思维模式及行为。课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由负面思维模式到正面思维模式的培育过程,塑造了思维模式质的飞跃。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变化,给学生提供了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新角度与思考方式。学生思考深化,认知转变过程明显,现场效果好。认真回味这节课,学生的认知飞跃是如何产生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正是从认知发生、进展的角度提供了理论解释,适合用以剖析本节课中学生从原有认知状态到目标认知状态的变化过程。一、进入情境,呈现原有图式“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之前,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已然存在既定信念和准备,即原有图式,它是老师不能无视的学生的经验。皮亚杰认为,新知识只有纳入图式中才能够被吸收[2-3]。因此,学生的原有图式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然而原有图式并不是认知的终点,甚至含有谬误和不完整的认知。当图式不断纳入客观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再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时,个体为了适应环境,就会主动调整和修改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心理课力求实现“质的变化”,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给学生理智上的启发、情感上的触动[4]。打动人“心”的目标,要求心理课的设计要遵循认识发生进展的规律,完成图式的同化、顺应,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过程。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首先应当呈现学生的原有图式,这是教学的依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