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参考论文篇 1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一、构成画境的元件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有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诗歌在描写桥外在美的同时,往往也能借助桥的建成历史体现出桥所在地的悠久历史。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P4290)万里桥是处于成都繁华闹市的一座著名的桥,桥之得名据刘光祖《万里桥记》有两种说法: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5](P307)可见万里桥的名称由来已久。此处桥意象与锦江、烟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现了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表现出成都风物人情、市井繁华的景况和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状况,同时万里桥的悠久历史反衬出成都悠久的历史。二、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一)表现离别、相思、旅途的感伤借助桥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多体现在词中。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7](P506)写对一女子的倾慕之情。凌波美女,罗袜生尘,轻快的仪态惹人爱恋,但终究翩然远去。词人的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时间该与谁共度月光下的小桥流水该同谁徜徉悲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远离家乡,行进在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或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旅途或异乡看到桥,往往会勾起浓浓的乡愁。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8](P155)这首《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全诗紧扣早行二字,颈联选取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景物,生动鲜亮地刻画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