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一、正问启发这是老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重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二、反问启发这是老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和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假如林那么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老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定性是什么?〔是英国要翻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片和录像等增强直观形象的渲染力,使学生认识历史表象,并形成形象思维,然后在老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屡次中弹,却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老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四、情境启发这是老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衬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