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失意而死的典故引言:成王这样做的理由是说不敢以周公为臣,可内心深处却是想把周公开除在周朝的忠臣之外。毫无疑问,在政治专制的时代,处在像周公这样位置上的政治人物,注定要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是孔子最为敬佩的古代圣贤。周公旦周成王八年(前 1035),周成王开始临朝执政。周公旦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时机,就又开始了夺权的行动。大概是这次又被人知觉,周公不得不逃亡到楚地。后来,成王容许不加追究,周公才又回到朝中,但从此以后,他也就失去了专权的时机。同年,周公在失意中病死。在病危之际,他曾要求死后葬在周地,以表示自己对周的忠诚。可是,在他死后,成王却把他葬在了周以外的毕地。成王这样做的理由是说不敢以周公为臣,可内心深处却是想把周公开除在周朝的忠臣之外。毫无疑问,在政治专制的时代,处在像周公这样位置上的政治人物,注定要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周易》本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