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1.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书信是应用文体之一。传统的书信在付邮时,信封是少不了的。信封上虽然只有寥寥几十個字,却往往会出现语文过失,滥用括号仅是其表现之一。有人在书写信封时,总喜爱在某某人收的“收”字上加個括号。仿佛别有深意存焉。其实,这個“收”字,可写可不写;假如一定要写,当然无伤大雅,但括号是万万加不得的。括号的功能是什么是用来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文字,而“收”字显然不是注释。当你写信的时候。千万不要画蛇添足。2.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孟子》全书共分七卷,每卷又分上下两篇;《告子上》是第六卷《告子》的上篇。由于该卷开头连续记载了几段告子的议论,因此编撰者便用“告子”作为全卷的名称。书中其实说得很清楚:“告子曰:‘食色,性也。’”有人不熟悉告子为何许人,甚至认为“告子”二字是“告诫儿子”的意思。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读。据《孟子》一书的注家、东汉学者赵岐说:告子名不害,是战国时代一位兼治儒家和墨家学说的学者,曾在孟子的门下学习过,也有人说他是墨子的弟子。近代的国学大师梁启超那么另有一说,他认为告子可能是孟子的前辈,曾经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无善恶论”,与孟子进行过剧烈的论辩,被孟子指斥为“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他没有专门的著作留传下来,主要言论就记载在《孟子•告子上》里。3.文史常见的错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 1860 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据《清通鉴》《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史籍和权威工具书的记载,“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罪魁祸首是英法两国联合组成的侵略军。1860 年秋天,英法联军由浙江沿海北上,先后攻占了北塘、大沽、天津,直至北京城下。接着便进入圆明园中大肆抢掠,将园内所有的稀世珍宝劫掠一空,并丧心病狂地纵火燃烧,致使许多殿堂、朝房以及附近海淀居民铺户惨遭焚毁。也许由于八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