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德国际合作办学的工业机械师专业“校本化讨论【摘要】工业机械师专业通过中德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制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从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校本化讨论的必要性、影响因素、中德合作办学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作了阐述。【关键词】工业机械师中德合作校本化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经验,是“德国经济进展的秘密武器”,是许多国家学习借鉴的典范。为此,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于2024 年与德国爱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和莱比锡经济技术学院开启中德合作办学,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采纳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标准、教学方法、学习领域、管理方法及考核方法,培育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一、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校本化的必要性中德国际班的办学质量取决于专业培育方案制定的是否合理。课程体系设置是培育目标和培育方案的具体体现,是制定培育方案的核心问题。假如照搬德方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会因为双方本身文化特点、专业特长的不同导致不能达到良好的合作办学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拿来主义的引入不适合我国国情,更不适宜于职业教育的进展。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必定是职业院校在德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应用情况,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践环境等环节与中国的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本土化,才能符合中国人才培育的目标和要求。二、影响中德合作办学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因素由于工业机械师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毕业证书、技师层级职业资格证书和德方培训机构(德国爱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的 IHK 证书。学制实行“5+1”模式,并且在第六学年将会去德国留学学习,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环境的适应、教学组织的更新和考核评价的重构是影响中德合作办学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因素。1.教育理念2.教育环境教学环境的不同也成为引入课程本土化时的制约因素。例如,在行动导向课程中很常见的问题有:学生数量太多,一位老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实践设备不足,实践动手机会有限,技能训练不足;实践设备落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学生就业时学校所训练的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实训场所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所有很大差异,很难培育学生法律规范的职业素养。3.教学组织国内职业学校一直都是知识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