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阶段性需求的大学校园文化设计讨论摘要:文章分析不同主体在校园中的各类需求以及相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并进一步探讨符合师生需求心理,能充分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满足校园文化主体个性化需求积累经验。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主体需求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进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育高素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学校灵魂所在。在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是对校园 VI 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设计,通过直接的视觉形象反映和传播校园文化。虽然说优秀的校园 VI 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让大众清楚认识到学校品牌理念,快速提升人们对学校的认同感,是让师生认同的重要信息展示,但是,目前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VI 视觉识别系统几乎停留在基础设计方面,包括学校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办公用品、礼品包装、榮誉证书、会议用品、公关用品、事物用品、旗帜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宣传海报等,根据模式化块面形成最标准固定设计,很少根据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目标进行独立设计,在设计上几乎是静态的,很少实现互动参加设计。让学生在路行过校园中不会产生停留,就不易产生心理内化,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在提升校园文化板块视觉提升方面缺乏针对性,参加设计几乎在设计中很少见。一、主体需求分析通过进入校园主要人群心理需求分析,再通过人群在不同阶段需求情况进行讨论,具体分为大学生群体、老师群体、外来参观人群这几个方面来调查。(一)大学生群体需求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服务人群为大学生,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大一新生急切期望通过导视系统对学校教学楼、图书馆、活动室、医务室等精准指导方位易于查找。大二大三同学则通过一年级一整年熟悉环境以后,对整个学校设施位置熟悉,此时校园文化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它提升到让学生认识学校文化和方向规划的高度,形成精神内化的提升。到了大四阶段,根据不同侧重需要,有部分学生忙于实习很少回学校,返校后对精神层面怀旧或是重温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他们或许希望在有特色性标志或者曾经读书学习的区域留念拍照。还有一部分大四学生抓紧时间考研,他们希望提高内心的坚持动力,在考研路上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二)校园中最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