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资本进入诸多竞争性领域,但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仍是计划经济的一道坚固"堡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世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示范效应,我国的基础设施国有化的"坚冰"正逐渐被打破,基础设施领域正经历着国有化-民营化的制度变革。因此,考察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民营化制度变迁的历程,对理解和解决我国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和公共物品属性,由市场供给会导致其供给不足,因而基础设施需要由政府负责供给。与公共产品理论形成鲜亮对比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大多经历了民营化-国有化-民营化的制度变迁。美国同英国一样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美国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采纳了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总体来看,民间部门一直占据基础设施供给的主导地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美两国的这种差异?到 20 世纪中期,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出现了基础设施国有化的趋势,基础设施民营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基础设施民营化再度盛行?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正在进行基础设施民营化制度变革的我国来说至关重要。一、英美早期的基础设施民营化英美基础设施建设在早期都经历了一个民营化的阶段。(一)英国早期的基础设施民营化及市政企业的出现英国最早的基础设施--灯塔就是由民间部门提供的。19 世纪的英国私人产权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权力结构中都坚若磐石,政治体制也与保护有产者的利益相适应;劳动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工会力量薄弱,工人没有财产也就没有投票权;财宝集中在少量的富人手里,融资体系也不发达,人们无法通过信用融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小,经营的范围仅限于本地,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也概莫能外。英国的最早出现的管网基础设施是煤气(尽管管道供水也在同一时期得到进展)。1806 年,英国的李氏工厂用煤蒸馏的方法生产煤气,燃气灯的成本是蜡烛成本的 1/3。由于当时没有电灯,煤气的市场进展空间宽阔,当时的政府也急于找到便宜的街灯,于是授权煤气厂商生产并允许其铺设管道。生产煤气的第一家厂商获得了规模经济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于是其他厂商纷纷要求进入该市场。到 1850 年伦敦有14 家煤气公司。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煤气供给的质量和安全化常常出现问题,为了避开伤人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意识到由市政企业进行煤气生产可以避开过度竞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