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开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宝贵的科学。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根底上,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开展与提高。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的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奔波的景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又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在历法时,我国传统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方法,可能夏代已经存在了,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孔子说行夏之时,《大戴礼记》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它虽然不可能是夏代人写的书,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夏小正》将一年分为 12 个月,并依次载明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的仅二见: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假设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假设(《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黄昏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甲骨卜辞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假设(《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假设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①;一如陈梦家所说:()读假设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甲骨卜辞中记载月蚀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如云: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月食,闻,八月。(《甲》1289+1749)[癸]未卜,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兹)夕月食甲(雾),不雨[正面]之夕月食[反面](《丙》56)。七日己未,,庚申食。(《库》1595)月食即月有蚀,《甲》1289+1749 乃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