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极个别顶尖高校敢说不关注就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莫名的巨大压力。为了应付所谓的就业达标率,一些高校开始制造高就业率泡沫,结果是应付、走过场,就业问题过程化泡沫化,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短期就业和二次找工作成了不少高校学生、讨论生就业季的噩梦。据相关,这类情况约占毕业生总数的 30%左右。 也许将大学生就业换个说法更有利于分析问题:其本质应是大学毕业生要有,能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是要满足其基本的生存与进展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思路,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 调整现有的就业促进思路 从目前的现状看,政府相关机构对大学毕业生是安排的思路,而不是帮扶的思路,这使很多的努力难以落到实处,也使被授命安排的各方面苦不堪言,难有实质性的作为。特别是 2024 年以来,每年政府和全社会都在此问题上倍感压力,最难就业年的困境一直没有找到合理化解的路径与办法。如不改变和调整思路,很容易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推动就业体现了国家的责任意识,但就业岗位毕竟有限,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一直维持在 800 万左右,挤压各企事业单位接纳已很不现实。加之,多年来我国的社会进展存在片面城市化倾向,使得就业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先是外企,继之国企,再加上热极一时的公务员,似乎可挖掘的空间已经没有了;而对更为宽阔的三农领域、个体经营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社会服务领域,关注者却十分有限。若能通过有力的疏导和扶持,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能较好地实现多方面的统筹协调进展的目标。 很明显,大学生就业是个很典型的社会问题、产业问题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问题,需要协同各方面负起责任、拓展思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并应通过政府协同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与支持。 鼓舞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了化解单一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问题早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不少地方不仅建立了相应的孵化器或站,对在学大学生的休学创业也将给予制度与政策方面的支持。 但是,在如何切实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极为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没能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比如,我们一直过于强调大学生的就业要有知识和科技含量,而对大学生从事种菜、育草、卖肉、制衣、炸油饼等既务实又有效的创业案例评头品足;但对风险巨大的高科技创业又缺少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和具体的经费支持,相关的条件提供、资质审核、法律指导、信息服务、成果评价、专利开发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