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新接手的高一〔3〕班是个非常活泼的班级,说起来入学成绩还不错,属于年级的培优班层次。带着这样的印象,我对这个班级充满了信心。开学第一节课,我象征性地想测试一下学生的历史根底,就问了几个常识性的历史问题。譬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等。班上能完整地答复出来的学生并不多,我很惊讶,按理说这不应该啊,这应该是历史常识啊。我又问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什么感想,连续提问了几个学生,有说不知道的,也有说不上几个字的。听完学生的答复,我感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和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开学初几节课有必要对学生讲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反映的历史知识难记、枯燥的问题出发,我教了他们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我把中国近代史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向学生讲了一遍,我讲《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在黑板上板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讲《天津条约》时,板书:“公开行贿”〔每个字代表一项条约,比方“公”字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字指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行”指允许外国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字指赔款〕。讲《北京条约》时,板书“天经地义”〔“天”字指成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经”字谐音“津”指增开天津为商埠,“地”字指割地,“义”谐音“议”指协商赔款〕。讲《马关条约》时,板书: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辽字指中國割辽东半岛给日本,台字指中国割台湾全岛给日本,澎字指中国割澎湖列岛给日本,二亿两指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沙重苏杭四字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工厂三字指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当我把这些记忆条约的口诀给学生讲解了含义之后,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容易记住,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来了,第二节课叫学生默写条约的内容,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上来写,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原来叫学生上讲台演板,没有人同意上来,现在要上来演板的学生人又太多,为了公平起见,同时也为了增加学习的乐趣,我叫历史课代表翻书页,如翻到45 页,就叫 4 组 5 号上来默写,学生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大家都不觉得历史知识难记了,为了检查学生用形象思维、谐音记住历史知识的能力,我特意写了马克思的生卒年代〔1818 年—1883 年〕叫学生说一下记忆的技巧,大家都说了很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