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发散思维的培育培育制造性思维的方法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强调老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育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制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假设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育出大批具有制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育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制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根本理论、根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根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老师的要求和传统的标准。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到达的目标。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那么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疑心。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制造性的萌芽和制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制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表达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只有几行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 81 个字,不仅文采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表达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