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涉的心态变化探讨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至此之后,中国人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逐渐接受西方的思潮,开始了现代化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鸦片战争之前与之后,国人在中英交涉当中的心态。并通过比照分析,来这种心态上的变化,从而分析近代历史以来,我国外交心态的变化。关键词: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心态变化1648 年是国际史中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三十年战争结束,欧洲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根底。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力上升迅速。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清朝刚刚入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对世界力量比照发生的剧烈变化一无所知。一、鸦片战争前中英力量比照第一次鸦片真正发生于 1840 年,这一时期,英國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处于市场的急剧扩张阶段,英国的国力大增,现代化的运输方式、生产方式已经根本确立。英国也已经确认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度,将国王的权利,限制在了宪法的框架之内。上升时期的英国急需对外扩张,来满足资本主义成长的需求。然而,在与中国长期的贸易当中,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在中国的出口受到限制。中国一直有着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对英国这种“蕞尔小邦”不够重视,对英国的商业活动与传教活动,都做出了种种的限制[1]。甚至认为来到中国进行商业磋商的外交人员,是来“朝拜”,实行了傲慢的态度。在鸦片战争之前,从整体国力上来看,中国的国力仍然强势于英国,但是在军事实力上、战争实力上、经济开展势头上、经济组织方式,尤其是社会政治组织方式上,中国已经严重滞后于英国。二、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涉的心态变化〔一〕英国访华阶段的中英交涉心态英国为了翻开在中国的市场,前后共三次派遣防护使团,到中国进行磋商。〔1〕乾隆年间,英国贵族马格尔尼率领访问团到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乾隆派大臣在热河行宫对一行人进行接见,中国根据以往的交往惯例,仍然根据朝贡标准接待英国使臣。在接待的车辆上打出了“英吉利朝贡”的大字旗帜。在这个接待的过程当中,中方对英国提出的正常通商要求一一否决。整体上来看,这次交涉是不成功的,中国大臣虽然进行了比较礼貌的接洽,但是对于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都避而不谈,影响了中英两方外交往来的正常化。〔2〕19 世纪初,英国第二次派遣使团到中国进行访问。中方使团强迫英国使团进行跪拜,这造成了中英双方在礼仪问题上产生了剧烈的矛盾,整个交往过程非常不顺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