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区域分工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与形成机制三、区域要素流动的动因与基本类型四、区域合作内涵、原则与组织形式五、企业跨区域生产分工的微观均衡分析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 一 ) 我国的区域差异( 二 ) 我国的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⒉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区域分工 ( 一 ) 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 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60% 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 4 省区水资源总量约占中国 36.7% ,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 6 省,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 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 (2) 农产品资源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 70% 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业化意义的主要农产品相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轻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偏集于沿海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空间布局与农产品原料地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现象。 (3) 劳动力 总体上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就业中至少存在 30% 左右的富余人员。从各地区情况看,地区经济越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越低,地区劳动力剩余率越高。 (4) 资本 沿海地区资金较内地充裕 。究其原因 :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本形成能力较强,筹资能力、渠道、手段较多。第一,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经营环境和投人产出效果较好,基本具备了区域发展的启动条件,因而区内资金供给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强。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地区间资金流动一般具有流向经济中心和繁荣地区偏向。中国的沿海地区,流人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内地资金。第三,沿海地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融资渠道方面处境比中西部强得多。 (5) 技术 总体看,中国区域技术梯度大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当然,以“三五”和“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展开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集中程度也相当高。有资料显示,在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