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讨论二、对“5 课型”的实践与认识。对于新划分的 5 种课型,我们分别选出典型课例,开展了系统讨论。这些讨论对于帮助老师根据认识活动特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参加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化,我们逐步发现,根据学生猎取知识的主要认识活动划分课型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①无论哪一课型,学生的认识活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进行的,并且每种活动的选择及出现顺序也是因认识对象不同而灵活多变的,如实验课中也有观察活动。②“讨论”是加工整理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活动,存在于各类课型中,不宜单独列一类。③每一课型所指的认识活动,其实主要是猎取事实的认识活动,并没有包括整个认识过程的全部认识活动。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为突出课型特点,只注重猎取事实的过程,而忽视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只注重观察、实验和考察材料的准备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育,忽视研讨环节的组织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培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研讨流于形式,结论最终还是来自老师。此外,根据学生的认识活动特点划分课型,不利于学生自行选择讨论方法独立探究,自行猎取知识因为在每一类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都明确提出了讨论方法,这在低年级是可以的,而在高年级,假如学生没有选择讨论方法的能力和机会,只能按老师设计好的讨论程序进行,那么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在课外自己遇到了问题将会束手无策。实践迫使我们重新构建新的分课型教学思路。各课型在各年段教学中,都遵循学生认识进展的特征,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年级认识上升的程度不一样,低年级学生对事实的整理只达到表象形成的层次,中年级对事实整理后,还要加工,上升到概念,而高年级则还要运用概念进行推断推理,发现一般规律。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根据认识过程所达到的目标层次,重新构建了“积累事实表象、寻找共同特征、探究自然规律”三种课型。根据这一课型分类的教学思路,我们又选择了一部分典型课例开始了新的教学实践。如在“积累事实表象”的课中,我们分别选取《鲫鱼》、《小水轮》进行了讨论。《鲫鱼》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充分猎取事实材料,我们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尽可能给予较多的观察时间,并且不限定观察内容和方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观察后的研讨中,学生积极发言,语言生动形象,鲫鱼的表象很快在学生头脑中清楚建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