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活化历史教学讨论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学科资源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也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从史料中猎取历史信息的根本技能。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从新课标出发,重视史料,围绕兴趣、思维以及能力开展加强运用,充分挖掘有效信息,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新课标;兴趣;思维;能力开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二、紧扣课标,弥补教材缺乏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但各版在编写时对课标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难免在论述上产生欠缺,使得学生对相关内容认识缺乏。对此,老师就可利用史料进行弥补,在教材根底上适当补充,以此做到“论出史出”。例如,在“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但是教材上仅仅阐述了前者,没有对后者的论述,这就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就可以搜集相关史料,借助多媒体展示,以此来落实课标的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结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开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假如这一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这个国家就会有麻烦。众所周知,水利对于传统农业十分重要,从大禹治水到清代治理黄河,所花费的人力物资……材料二:“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材料三:资本主义的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通过阅读这些史料,学生的思路就会逐渐清楚,充分意识到君主专制制度对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经济社会开展的影响,进而就能深化认知,形成正确推断。三、拓宽思维,建立史料体系总之,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局部,对于学生思维启发、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加强重视,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做到“精选、巧用、活导”,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进其理解,以此增添课堂活力,让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