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简介 布莱希特,原名贝尔托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1898 年 2 月 10 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在 1956 年 8 月 14 日逝于柏林,他的戏剧作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布莱希特对戏剧理论进展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和重构,对德国的戏剧进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莱希特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 6 岁开始接受人文科学的教育启蒙,对艺术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6 年就开始给地方报纸投稿,并写了人生中第一个剧本《圣经》。1917年开始,布莱希特进入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征召入伍当卫生兵,但是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布莱希特在那时已经对战争有了批判态度。 布莱希特对戏剧的追求不仅仅执着于艺术的高地,还夹杂着讽古喻今的政治态度,这也是让布莱希特开始 15 年流亡生涯的本质原因,但是对政治的态度并没有损害布莱希特的艺术成就。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介绍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在戏剧领域上可以称为布氏学派,和当时享誉戏剧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齐名,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在戏剧历史进展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间离方法,又称为陌生化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戏剧表演理论和方法,基本含义就是把戏剧作品用加工过的表现形式,让平常的事物显得不平常,从而暴露事物的本质矛盾,这种方法的进步性就是积极向观众传导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是世界戏剧进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就像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影响了古代的戏剧进展,那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理论知识,则照亮了现代世界戏剧的进展,影响了现代戏剧的进程。 布莱希特的旧居 布莱希特于 1898 年 2 月 10 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父亲是当地造纸厂的厂长,家庭富裕,从小接受人文学科的启蒙,为以后从事戏剧打下基础,布莱希特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从中国古代戏剧上找到了很多灵感,不仅《四川好人》是以关汉卿的《救风尘》为蓝本创作的,还专门成了一本《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的理论著作,可见布莱希特的知识面涉猎广泛。 布莱希特旧居,因为他对世界戏剧做出的贡献,当地进行了就地保护,并把布莱希特旧居变成了一个小博物馆,不仅还原了布莱希特当时的起居生活,还增添了有关布莱希特戏剧作品的各种元素,成为了戏剧爱好者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布莱希特从 1933 年德国国会纵火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