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解密远古化石谜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究美丽作答。3 月 22 日,2024 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 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5 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讨论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女士。“我的古脊椎动物讨论生涯始于大概 60 年前。”张弥曼颁奖典礼上表示,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讨论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恋爱”。弃医投身地质与化石“结婚”张弥曼 1936 年出生于一个分子家庭,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在神经代谢生理领域卓有成就。幼承庭训的她长大后自然地产生了当医生的想法。到了高中,她在这方面的天赋进一步显现,实验课上解剖那些很细的小蚯蚓,张弥曼从来不会碰破血管,灵巧的操作令人赞叹。上世纪的 50 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高中毕业的张弥曼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于是选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带着母亲赶制的厚棉袄从南方来到北方,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张弥曼有些惴惴,又满怀期待,在此之前,她对这门学问一无所知。“1955 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当时却连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张弥曼回忆,但年少的懵懂并没有阻挡张弥曼一颗求实求真的心。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张弥曼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讨论,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行走20 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 30 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不负时间和化石“谈恋爱”显微镜下,化石表面一条小鱼的轮廓清楚分明,这是张弥曼拥有的很多化石中的一块,在她 20 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