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八十岁的晨晓一袭藏青短褂长裙,俏皮的蘑菇头黑发,82 岁的张弥曼女士脚步轻快,缓缓走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舞台。10 年前和年轻人一起坐进法语课堂,只为看懂文献,未料成就今日优雅开场。随即转换英语,“露怯”也是天真模样,“别对我的法语期待太高……”求学路上,俄罗斯、瑞典恩师之名,字正腔圆一一数来,谦逊都写在了眉眼里。3 月 23 日的领奖视频,很快在国内“走红”,许多人这才领略这位享誉全球的古鱼类学家的风采。早前,中国第一位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继胡适、裘锡圭之后第三位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古脊椎动物学会最高荣誉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这些头衔都曾让生性低调的她“诚惶诚恐”,只当是“给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共同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称:“她创举性的讨论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这主要表彰的是她的“杨氏鱼”讨论。1980 年,张弥曼在瑞典访学期间,还原云南曲靖杨氏鱼化石标本,发现其没有内鼻孔等鱼类“登陆”的关键构造。此前,瑞典学派权威认为,杨氏鱼属于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总鳍鱼类。张弥曼提出杨氏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的“异见”,直接动摇了总鳍鱼类的“祖先地位”,引发国际古生物界轩然大波。导师雅尔维克戏称她带来的是“魔鬼般的鱼”,而她坚持“真理不辩不明”。两年时间,540 多幅图纸,瑞典国家自然歷史博物馆记住了这个“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十几年后,随着更多鱼化石在云南发现,张弥曼果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同,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南曲靖。“她不会越出证据说话,从不夸张。因此,当她说什么的时候,你就信。”当年同窗沃德林后来说。这也是张弥曼对学生的要求,“她会一边听一边问你‘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你举个例子’等等,在她面前,只能实事求是。”中科院院士周忠和还记得当年她主动提出给他写出国推举信时的“受宠若惊”,“她不轻易答应人,看上你才会给你写,而且实事求是,不会胡吹一通。”正是张弥曼的“爱才”,让周忠和“离经叛道”地从鱼类讨论转向鸟类讨论,并挑起“辽西热河生物群”讨论的大梁,获得国际声誉。三年前发现的世上最古老今鸟型类化石,被命名为“弥曼始今鸟”。同样传为美谈的是,她在学术鼎盛期将国际古生物界公认的“金矿”泥盆纪鱼类讨论“转手”交给学生朱敏,自己则转向短时间内难见成效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