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定瓷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意蕴定瓷是北方定州窑系的陶瓷产品,始烧于唐,兴于宋,失传于元,有六、七百年的生产史。定瓷以玉质磬声为基本特征,并以高超的工艺技术和造型品位制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随着宋金边界的不断战乱,这种在当时堪称出于名窑的陶瓷也没有逃脱衰落的命运。元代以后,定窑的规模逐渐变小,其工艺或失宠于当时,或南传至江西一带,呈现出式微之势。如今,在曲阳涧磁村与北镇村的周边地带留有大量的瓷片堆,20 世纪初,叶麟趾先生并指出此区为定窑遗址。1972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定窑开始恢复,这激起了一批曲阳人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先生曾于定窑恢复十年之际感慨道:“天赐吾肩荷重负,山重水复敢沉沦?”和焕先生亦赋诗曰:“十载冰心托素愿,一怀壮志付云笺。”[1]定窑的恢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其产品的艺术设计在体现时代创新精神的同时,与唐宋的文学与文化特征相融通。具体而言,当代定瓷艺术设计的艺文借鉴深深体现出宋代的理学精神与文化整合观念,以“韵”作为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象。从设计意味而言,定瓷融合了当代定窑人的事业决心,以积极的心态制造了富有唐代文化特征的艺术品味。定窑盛于宋代,为五大名窑之一,自然体现着宋文化的特征。当代定瓷的艺术设计必须以体现这种文化理念,才能谈及复兴。涧磁村区域的定窑遗址为这种复兴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文物依据,而宋代的文学与文化精神则成为一种有力的文献支持。由宋代文化整合观念可以看出,当代定瓷的艺术设计于此是相通的。宋代学术以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为开端,借鉴道家的有无境界和禅宗的心性之学制造了中国儒学的新时代,学人常称之为新儒家。由于新儒家多倾向于义理的思辨,关注天道、人道之关系,不离人伦物理之宗旨,故又称为道学、理学。这种新的儒学形态的形成显然根于宋代的文化整合观念。这种观念还反映在文艺创作领域,最为明显的是宋代诗、文、词、书、画等姊妹艺术之间的互鉴现象。宋代最为后人称道的文学体裁是“词”,“词”以婉约、空灵之美尽显文体本色。但在创作上,由于苏轼、辛弃疾等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主张,遂使词体兼具刚柔之美,并制造了豪放尚气,寓庄于谐的审美倾向。中国绘画美学的进展至宋为一转关,宋代画学讲究人品修养,以人品观其画品。宋画在表现物理趣味的同时,更注重人格气质所带来的绘画境界。这种境界的产生便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尤其是对诗文的涵养与领悟。郭思在《林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