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抢救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抢救理路径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接受常规急诊急救抢抢救理患者 60 例为常规组,接受改进护理路径患者 60 例为观察组,统计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死亡率、并发率低分别为 3.33%、8.33%低于常规组 13.33%、28.33%;观察组发病至送院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4.2±11.8)min、(79.3±16.9)min、(16.2±3.6)d 优于常规组(55.2±12.3)min、(129.3±33.2)min、(20.6±5.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对比组存活患者 6 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 23.08%、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高标准急诊急抢救理路径应运用心肌梗死,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几率、抑制相关并发,提高康复水平。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抢救理路径;应用价值急性心肌梗死(AMI)即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痛、药物不能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与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例数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约53 万人,多数于家中发病,部分患者可于发病后因可救治的心理失常、休克在 1h 内迅速死亡。某院进行 AMI 急诊急抢救理路径改良试点活动,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3 观察指标死亡率、6 月内复发率、抢救期间并发症例次;发病至送院时间、急诊室至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2 结果2.1 两组患者患者结局比较观察组死亡率、并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2 两组患者观察组发病至送院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3 讨论医院收治心肌梗死急诊急救路径已基本成熟,多数患者有既往诊断与治疗,且症状多较典型,诊断主要体现在生命体征猎取与低血氧症、酸中毒并发症鉴别评估,诊断路径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体征监测,明确原发病与合并症,以实行用药、器械通气、介入甚至是手术治疗。不同医院抢救技术、抢救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抢救技术在短时间难有突破性进展。影响患者猎取有效的抢救干预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调度与准备因素;②交通因素;③途中抢救效率;④医院内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⑤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