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3 人航天员小组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我喜爱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也喜爱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感觉很满意。”汤洪波说。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安全飞行 1159 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xx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准备。,汤洪波虽然没有飞,却在时刻准备着。其间,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 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努力去克服,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他始终坚信,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6 月 17 日,机会终于来了。历经 116 月 18 日 7 点 20 分,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呈飘浮状态,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在拧螺丝;在他旁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互相配合进行工作。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 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沟通。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以来,空间站环境已经变得干净舒适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员辛勤整理的功劳,也有空间站结构上的收纳便利。原来是天和核心舱内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期间,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装袋收纳起来,捆绑在核心舱内壁。这样航天员进驻的时候,就能够更直观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内容和状态。但假如任由这些包裹留在舱内,看上去不够干净,并且会占用航天员大量的活动空间。那些临时用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