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中医董小芸老魏[戏迷老魏]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_时期的样板戏,它曾风靡一时。我记得上小学时,学校常常组织学生们学唱样板戏,并在全校进行汇演,演完后还要忆苦思甜,吃忆苦饭。那时,我和班里一位女生选为领唱,站在最前面唱,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兴奋之余还是有些紧张,有一次,为来访的阿尔巴尼亚人演唱样板戏《红灯记》,我还真是紧张地唱错了词,外国人听不出来错了,还连声叫好,拍巴掌,可台下的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了。不过从那时起,我对京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已至后来对其他曲种都很喜爱,尤其地方戏更是情有独钟。有时还会跑到书店买几本专业书,没事时翻翻看看,甚至走到大街上听到有唱戏的也会顿足听上一段,就是爱好和喜爱而已,也算是半个戏迷吧。老魏是戏迷,纯粹的戏迷票友,因为他喜爱唱戏,而且唱的是当地很少见的河南坠子戏。老魏是秦皇岛人,我认识他也纯属偶然。有一次去秦皇岛出差,办完事已是下午 5 点多钟了,当我快走到招待所时,不远处的文物博物馆边的土台上传来阵阵京胡声,我知道这肯定是一帮戏迷在聚会,我急走几步,上了土台,到跟前看个究竟。这时,一位 60 来岁老人正唱一段地方戏,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类的地方戏,他不紧不慢地拉着一把胡胡,有板有眼地唱着,声音虽然有些苍凉,但非常有力度,高低音结合顺畅,唱腔流畅婉转,像是坐在炕头拉着家常话似的,这一霎那,我被它悠扬动听的音色所感染,甚至准确地说被震撼了。太好听了。一阵叫好声后,他坐到了土台旁边,我便主动上前搭讪。老魏是桥梁厂的退休工人,很小时候在老家山东就喜爱上了河南坠子戏,一直坚持学唱着。他绘声绘色说,河南坠子戏起源于河南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现在叫坠胡,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另外,还有其他地方也有坠子戏,如深泽坠子戏,邢台坠子戏山东坠子戏等等。老魏一口气说完后,看看我说,你也喜爱。我忙说,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戏,非常喜爱。老魏哈哈大笑地说,小老弟喜爱就常来听吧。他又接着说,退休了,没事就和几个喜爱戏的朋友戏迷来这聚聚。夜色渐渐沉了下来,已是掌灯时分,老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