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儿回想少年往事,我其实是最早下海摆摊儿的,远远早于那些“富一代”。当然是盲目的行动,是无意识的冒险行为。还没上学以及上学初期,我以看图画为主。其后,学会了查字典,对比着“小人书”里面的文字查字音、查解释,逐步地认识了不少字,懂得了很多道理。那时,爸爸妈妈负担并不重,家庭开支不多,爸爸能挣不少的“副业”钱。每每新华书店来了新“小人书”,我就跟爸爸要钱买。那时妈妈很溺爱我,假如爸爸不给我钱,妈妈往往会站在我这边,帮我把钱要过来。由于喜爱“小人书”,新华书店成了我的最爱,除了周一盘点不开门,每天都要去那里一趟,有时好几趟,几乎每次都是待到店员要下班关门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一闭眼睛,至今似乎还能闻到店里书的香味。书店的每个角落我都很熟悉,我甚至在书柜底下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它快要死去,还在挣扎。当我告知店员时,她们尖叫着慌作一团。我骄傲地拿起扫把,把它勾出来,推到门口,一用力,把它扫到了大街上。然后,我故作镇静地指着橱窗里一本新到的“小人书”,问:“这一本多少钱?”店员说:“哪一本,《李陵牌》?”其实是《李陵碑》,说的是杨家将中杨业兵败后,在李陵墓碑前感怀,以头触碑身死的故事。可怜我当时只认识“李”字和“陵”字,店员念“碑”为“牌”,误导了我很久,直到学会了查字典才纠正过来。当时人们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一斑。一天晚上,趁着爸爸洗澡,弟弟拿完了钱,该轮到我了。那天晚上,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紧张得要命,摸了一张钱就跑。等心情平静下来,一看,我惊讶得差点晕了过去。十元!我拿的竟然是十元!诸位,我以前只敢拿一毛的,碰上价格一毛以上的“小人书”,我只能分两次拿啊。十元,绝对是一笔巨款!要知道那时普通干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是三四十元啊!我蒙了,然后决定放回去。结果,我正在放回去的时候,爸爸洗好了澡,来穿衣服了,我被抓了个现行……后来,我很少有机会得到钱来购买“小人书”了,于是把自己的和别人的交换着看。我还记得,大家在扉页上都喜爱写上这么几句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再借很难。”我用这种沟通方式也看了不少的“小人书”。某一天,大概是 1979 年的某个星期六。我盘算已久的摆摊儿即将开始。上午的课结束了,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清空,装入连环画。一只书包装不下,我找来当时妈妈们普遍使用的“猪肚”包儿,这种包儿很大,大到我把装满了连环画的书包也放了进去。不过,我那时始终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