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目前的管办分离改革主要停留在分离行政机构的层面,与国际上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管办分离还有差距。新加坡管办分离在保持公立医院国有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化改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医院成为独立运作的公司法人,医院活力得以激发,服务效率得以提升。政府通过医疗费用筹资模式改革和财政补贴,实现公共开支与私人负担的合理配置,确保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对我国而言,管办分离的关键是要打破公立医院与政府间的行政管理关系,重塑政府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在保持公立医院产权国有的基础上,通过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实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管理的有效结合,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立医院的绩效。关键词:新加坡;医疗服务;管办分离;去行政化为公民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传统管办合一体制下,政府既是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又是公立医院的兴办者和监督者,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行政行为和经营行为往往混淆在一起,管办不分,政事不分,限制了医院进展活力,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2024 年,我国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管办分离方面实行了一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公立医院的经营效率、患者满意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分离行政机构的层面,这与国际上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管办分离改革还有差距[1]。2024 年 7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4 年,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新加坡推行医疗服务管办分离改革,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明晰了医院的产权,在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的同时确保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以较少的投入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改善,这些经验对我国深化管办分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一、新加坡医疗服务管办分离改革的背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民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新加坡医疗服务弊端凸显,压力重重。第一,政府控制医疗价格的愿望在传统体制下难以实现。1973 年~1979 年,新加坡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较快,平均每年的医疗费用实际增长率为 7.9%[2](p.368)。第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