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面对“老龄化提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产业领域变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高龄护理与医疗”,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正相反,“奇怪的生意”可能会增多。日本内阁府每年都会发布一次“高龄社会白皮书”,关注日本的老龄化进程、趋势与政策制定。2024 年公布的这份报告表明,65 岁至 75 岁之间的人,只有不到 3%被判定为“需要高龄护理”;一旦超过 75 岁,这个数值才会大幅上升到超过两成。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大大低估老龄化趋势影响的领域范围。很多人常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关注标准对各种趋势做推断,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领域更多集中在健康与医疗水准,而且,它更在意“高龄人口的生命与医疗权利是否得到妥善保障”,换句话说,这些标准更多偏向于基础指标。假如把视野扩大到“以人为本”的生活关怀领域,对老龄化的认知可能需要更广、更深。值得注意的一个思考方式同样来自日本内阁府的“高龄社会白皮书”。它把视野放宽到高龄人口的生活趋势,不仅关注最基础的生活需求,也关注高龄人士的生活质量,以及根据社会进展引申出的各种新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其中,有 4 个主要关注范围值得我们参考:首先是“就业与所得”。在这个领域中,针对高龄人口的收入状况、年金分配、储蓄率、负债率、金融资产,以及高龄人口比例、失业率、雇佣保护措施、高龄创业都分别作出分析。我们可能会关注“养老金”问题,但高龄人口未来很可能也是人口,他们只是延迟了“中年阶段”,也的确有权利享受合适的与雇佣劳动有关的服务。其次是“健康与福祉”。日本政府设置了“运动厅”这么一个部门,对国民实施“体力与运动能力调查”。高龄者的体力会被分解成各项指标,掌握高龄人士的运动能力变化趋势。在脑力思维层面,会提出数理思考力的变化与阅读能力的变化。他们还提出了“健康寿命”这个指标,指的是日常生活不受限制的年龄范围。此外,还针对致死病因、高龄护理等多项细则作出了分析。护理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领域,由于高龄人士需要更多细致看护,这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的职业构成,以及让家庭产生收入变化—放到社会层面上说,也会由此诞生新的专业领域。所以,与此有关的谁来护理、护理费用谁来负担、社会投入的护理资源等议题,确有必要提上讨论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