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防史讨论综述一、明清时期海防史讨论清初,明朝残余势力盘踞闽浙沿海;清中期,南洋海盗频频劫掠浙闽粤海疆;清晚期,又有列强多次攻打东南沿海城镇和乡村。这些都促使清代学者投入许多的精力讨论海防,编撰内容丰富的海防文献,尤其突出于辑录参订明清海防著述、撰写海防史事要略、输入海外海防地理等方面。清人编撰的《明史》《明会要》《经世文编》等也多有篇章涉及海防内容。清人编撰的本朝实录、会典、会典事例、通考、通典、通志等政书,以及沿海各地方志等,也多收录海防方面的记载和论述。二、民国时期海防讨论民国时期的海防讨论,集中在明代倭寇问题和当时现实海防问题两个方面。对倭寇讨论又可以归结为三类:倭寇历史、明代御倭事宜和御倭将领。李晋萃的《三百年前倭祸考》〔25〕、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26〕、何格恩的《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各地年表》〔27〕、吴重翰的《明代倭寇犯华史略》〔28〕等对倭源、倭寇侵扰进行了考察和纪述;黎光明的《嘉靖御倭浙江主客军考》〔29〕、李应珏的《浙江明代倭寇纪略》〔30〕、孟锦华的《明代两浙倭寇》〔31〕等对明代浙江抗倭兵力构成及御倭进行了讨论;欧阳祖经的《谭襄敏公年谱》〔32〕、章依萍的《戚继光》〔33〕、吴原的《戚继光》〔34〕等以御倭将领为讨论对象。而王以中则以辑录明代讨论海防地理、设施、策略为主题的专著为主,兼及部分专记御倭历史事迹的著作,辑成《明代海防图籍录》一书,为讨论明代海防史提供了方便。〔35〕民国面临的海防问题讨论,主要是关注海防地理、海防建设、海防外交等方面。何竹影的《浙江沿海形势论》〔36〕、张中会的《山东海防军事地理》〔37〕、孟锦华的《浙东海防屏障的舟山(国防地理)》〔38〕等,分别从描绘海防区域地理、历史上的海防斗争来论述该区域的海防价值;秋圃的《海防问题之商榷》〔39〕、戴占奎的《东南海防问题之讨论》〔40〕、胡宏基的《如何巩固中国之海防》〔41〕、朱瑞林的《我国海防建设的讨论》〔42〕、郭寿生的《我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在哪里》〔43〕等,从论述清代的海防建设利弊得失、当前海防基地的选择、海防军器的购置等方面展开海防讨论;方豪的《明嘉靖间葡人在宁波被屠问题》〔44〕、刘熊祥的《清季四十年之外交与海防》〔45〕等讨论了引发外交纠纷的海防事件及外交部门在海防事务中的外交努力等问题。三、当代海防讨论新中国建立初,退居在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时刻策划着反攻大陆,以美国为首的外部敌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