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戏——东河戏东河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进展过程。早在嘉靖年间(1522—1560年),东河流域出现了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讨论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据当地人讲,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还沿袭至今。清顺治三年(1646 年),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个戏班。时隔几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 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聚雪班”(后改为“凝秀班”)。高腔、昆腔互相渗透,至此正式形成东河戏。“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目连传》,当地人最记忆犹新的是其“耙”。这指的是该剧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种三刃铁叉,演出时常演员用耙不断向人的头部、腋部、胯部掷出追打,惊脸的动作能把观众看得自瞪口呆。《目楼传》正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绝技来表现剧情。《五台会见》中讲杨三良模拟十八罗汉神态,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铁树传》演许真君降伏孽龙,群歌群舞场面气概雄伟,动作奔放遒劲,所以受到当时人们,一致好评。“玉合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大,并派生许多戏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以昆腔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当地有一个小故事,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由于在苏州年限已久,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买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进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法律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许多文人、当地士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其演出剧目主要是传奇名剧,如《长生殿》、《琵琶记》、《雷峰塔》、《金印记》、《渔家乐》等。康熙时,东河戏又吸收宜黄调,简称“二凡”。咸丰后,又吸收桂剧西皮戏、安庆剧、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