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沈从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通过原始古朴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情调来塑造一个个不带有社会烙印的所谓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不受现实影响,只合乎人的天性的人生。这种将艺术形象本色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手法,体现了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什么是人性:现实社会中有没有不带有社会烙印的所谓自然化的人生活实践中是否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影响只同人的天性相合的人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早就对这方面的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回答。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是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有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一方面反对了否定人性存在,或者简单地把人性等同于阶级性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另一方面又批判了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人性是由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人的个性,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即个性,但这种个性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名实实在在的成员,都不可能不接受社会的信息,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置于“真空”之中。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样一条道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必定有着自己的社会圈子,都免不了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都必须接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事物。世界上没有也决不可能存在一个不带有社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性的学说共同揭示了人性的一条真理,那就是在人类历史的进展长河中,不存在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悖的人性,在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社会里,人性总是具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人性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已经反复回答了人们,一切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即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又不具备丝毫社会色彩的所谓“自然化”的人。虽然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未达到科学化的水准,然后,从其美学追求的另一方面来讨论,这种独特的审美评判却有着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通过细腻刻画善良、淳朴的人物性格,表现了一种伦理的善和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激发着人们去鞭笞邪恶,去追求正义。只要对沈从文的小说有过涉猎,都回自然而然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