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玉米纹枯病是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玉米茎杆和叶片,在温湿度适宜时,病害可扩展至穗部引起玉米子粒霉烂,危害性非常严重,常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探讨了纹枯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及症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Salani)又名花脚秆,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等土壤习居菌侵染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全球各玉米种植区域均有发生,20世纪 50 年代,Voorhee 首次对美国南部地区发生玉米果穗丝核菌病进行了报道,到了 60 年代,日本、俄国、印度等国也相继有关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我国在 70 年代中后期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替、施氮水平、连作及种植密度的提高等导致病害逐年加重,特别是雨量充沛、高温高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最较为严重。&&&报道指出,玉米纹枯病发病率在 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高达 95%以上,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果穗腐烂,形成霉苞,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对于该病应引起重视。一、病原与传播途径米纹枯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其病菌只产生菌核和菌丝体,不产生无性孢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有性阶段,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在自然条件下,可侵染玉米、麦类、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甚至还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达 15 科 200 多种,我国已成功分离出 10 余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优势菌群为 AGI-IA。该菌生命力强,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需较高温度,较适合的温度在 25~30℃,10℃以下或 38℃以上菌丝停止生长,其菌落呈淡褐色,较细,直接4.35~10.05 微米,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起初呈白色,到了后期成为灰褐色,表面也较为粗糙。二、发病规律玉米纹枯病遗留在田间的菌核、菌丝进行越冬成为翌年最重要的初侵染源,当温、湿度合适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植株叶鞘上扩展,侵入寄主而引起发病;病叶和叶鞘相互接触及雨水是造成田间再次侵染的主要传染途径,当连阴雨天气,湿度过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斑上可见到白色丝状菌核,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杆之间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并且周围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呈灰褐色,形状不同,不同品种间对纹枯病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早熟品种病害发生时间较短,病也也相比较轻,排水不暢的田间、氮肥施入过及量密度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