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摘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泛指从先秦到近代时期,以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和行为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鉴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并加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道德建设;思维方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我们要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它在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的价值。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演变和进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长期沟通、接触、认同、融合和冲撞的过程中逐渐进展起来的,这种思想包含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先秦时期,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内容繁多,总的来说:追求道德而不诉诸武力的信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重视冥冥中的命运而忽视主观的改变。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和实行,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官方正统思想确立后,在中国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封建伦理道理体系有了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试图用道家“无为自然”的价值观念同儒家“入世”的道德理念相结合,从而使人解除现实伦理和精神生活的困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中国正处在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历史阶段。同这一时代特征相符合,具有新的精神面貌的隋唐佛学理念出现。宋元明清时期,为适应封建社会进一步进展的需要,从而,宋明理学就此诞生,这种“学说”包含了孔子孟子儒学、董仲舒官方儒学以及诸如道家、玄学、佛学在内的“新儒学”伦理。中国近代伦理思想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道德学说的总称。鸦片战争时期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出现了巨大变革,传统伦理中儒家为主体的思想精华逐渐被汲取和糟粕被抛弃,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伦理思想逐步形成。(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1、仁。“仁”是孔子对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爱人。”仁,是人的本性,人之为人就是在于有一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