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评价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电子计算机开始大众化进展。到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知识的传播早已不再是少数几个学派的事情。大量的新理论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机会对理论加以评价和选择。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也一样。如何介绍经典理论和新理论视角,这成了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有待深化讨论的问题。行为主义者以理论的简洁性、可验证性、准确性作为理论评价的标准。所谓简洁性是指有限的表述能解释的现象(或事件)较多。可验性意指理论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检验真伪。而理论的准确性代表着不同人用同一理论进行预测时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以上评价标准影响深远,现在仍然是我们评价一个理论的重要依据。而新兴理论视角/观点在临近学科一致性,问题解决效率,理论视角积极等方面有优势。与之相对应,在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对新理论视角的分析也应该结合对这些优势的介绍展开。下面以《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为例,介绍这些理论评价标准。一、临近学科一致性当代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较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心理学,表现出更高的多学科融合性。当一个理论作为众多讨论结果的一种解释,在临近学科也被验证时,它的理论价值便被更广泛地接受了。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认为,在口语理解中,声音所携带的信息常常不足以让人们形成正确的言语知觉。对于发音器官运动的知觉也影响着言语知觉。也就是说,即使在听力完全正常的人身上,也存在着唇读现象。讨论者发现,噪音环境中的言语探测可以被与声音同步的视觉线索加强,特别是当声音输入与视觉线索高度同步时。这个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被实验反复验证了的理论,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也得到了一致性的讨论结果。这类认知神经科学的讨论发现,有一类神经元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都会出现激活:1.猴子知觉自己的动作 2.猴子知觉他人的动作(看或听)。讨论者称这种神经元为镜像细胞。镜像细胞的活动与基于目标的动作(运动)有关,而与得到该信息的途径无关(看或听自己的或他人的)。假如我们将言语知觉理解为一种特异化的运动知觉,镜像细胞的发现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常人言语知觉中的唇读现象。在《心理学与生活》课程中,老师从心理学的不同讨论领域寻找支持同一理论的聚合性证据,这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本身带来的知识的增长和理论的支持性证据一样有价值。二、问题解决效率体重的调定点理论认为,体内脂肪细胞会分泌瘦素。下丘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