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线性思维破解“钱学森之问由于世界上非线性系统是占绝大多数,线性系统只是极少数。因此,非线性现象大量存在,相似性现象也大量存在。由此可把思维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在牛顿力学范围内就是线性思维,量子论、相对论应该是非线性思维。制造性思维是非线性思维,具有跳跃性、不连续性、不可微性,是突变的、跨越的,如灵感。有些非线性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 δx>0,必须是正的增量,不能是 δx<0 的负增量,因为要制造原来没有的东西。联想、类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非线性作用的结果。创新思维必须在开放环境中进行,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理论。所以,头脑风暴、争论、讨论容易产生新、新观点,因为双向互动。创新需要宽松环境、包容失败,要建立相应制度、机制,形成创新文化。中国缺乏创新环境,部分原因在于孔子,在于儒家文化,唯书唯上,古人权威不可挑战,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老师要有创新思维,要有高尚品德,要解放,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为人师表,在师生之间形成协调趋同,产生相似性。总之,相似论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思维科学尤其是在创新思维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培育创新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要从非线性系统特别是非线性思维方面考虑路径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