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铁路最早由德国为拓展青岛经济腹地而提出,后因担心反使天津受益而放弃。抗战爆“”发前,日本为推行 经济提携 的侵略政策,对华北各预设铁路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认为津石铁路最符合日本需要。但津石铁路未能在战前开建,抗战爆发后形势又发生诸多变化,日本不得不重新选线。权衡再三,日本最终选择修建石德铁路。石德铁路使日本在军事、经济方面获益甚多,沿线地区却得益有限。华北铁路体系虽然因石德铁路建成得以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石德铁路自石家庄起经辛集、衡水至德州,是横贯山西、河北、山东铁路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是华北平原腹地唯一的横向铁路通道,在华北铁路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华北地区社会经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试图利用日本方面史料,结合中国方面已有的史料,尽可能的复原这条铁路在战争环境下决策、修筑的过程,并分析其对战争,对沿线社会经济,以及对华北铁路体系产生的影响。由于战争原因,史料保存不易,更有被刻意涂抹的情况存在,因此依旧难免有谬误或矛盾之处,敬请批判指正。1888 年,李希霍芬向德国政府提议夺取胶州湾作为据点并修建连接中国南北大动脉(运河、铁路)的铁路。随后德国远东分舰队司令迪德里希斯在多方调查后也于 1897 年 8 月向德国政府提议夺取胶州湾并谋求铁路与矿山权益,包括连接京汉铁路的铁路。④因此,德国在 1897 年 11“”月借口 巨野教案 出兵山东强占胶州湾,并于次年 3 月 6 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胶济铁路及自济南至山东省界乃至与中国自办干路相接铁路“的权益。⑤但对自济南至华北内陆铁路的走向,胶澳条约并未明确,只规定 另立详细章”程定明 。1899 年 5 月 18 日,德国与清政府及利益相关的英国签订《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落实了自济南向北至天津、向南至峄县的铁路权益。1902 年 8 月,三方继续就津镇铁路正式签约展开交涉,德国以津镇铁路支线的名义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修筑德州至正定(今石家庄市辖正定县)、兖州至开封两条铁路,①此为石德铁路的首次提出。“”清政府以 干路尚未开办此两路当于干路开办将成后再议 为由,②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并且试图借津镇铁路谈判之机收回胶澳条约中丧失的权利,向德国提出将胶澳条约中所载各线归入津浦官路一并办理的要求。德国并不同意放弃胶澳条约中的权利,但为使青岛与京汉铁路的连接尽快实现,表示同意放弃由胶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