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浅的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粗浅这两个字通常有负面的联想。但我们可是很认真在用这两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常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 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假如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欢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裘利斯凯撒)(JuliuCaear)、《皆大高兴))(AYouLikeIt)或《哈姆雷特》(Hamlet),这种欢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舞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认真又专心讨论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事实上,第一次看这样一本书的时候要粗浅阅读的这个规则,在你违反的时候正可以不证自明。拿一本经济学的基础书来说吧,譬如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经典作品《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我们会选这一本做例子,因为这不光只是一本教科书,或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书,这也是一本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书),假如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再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