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当前我们提出的素养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养,培育能力,进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养教育》)。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强调了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素养; 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培育学生的目标和任务与素养教育指向是一致的,应该把素养教育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素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表明,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进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进展学生的智能主要任务; 把以老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主体地位; 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的过程; 把侧重学习的内容,转变到侧重学习的方法; 把强调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 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制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 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这是教学观念的大转变。从实践上说,则要抓好三个“注重”。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要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要进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制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进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加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加要落实在整个教与学过程落实在课堂。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所谓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育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进展。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使学生爱学历史,这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