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猜读识字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统编语文教材自一年级上册开始,前三册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全文注音,它体现了拼音辅助、自主识字的语文教育理念。但《小蜗牛》《咕咚》等 5 篇连环画课文并没有全文注音[1]。在此基础上,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还有两处《语文园地》,有意呈现一系列学生不认识的字,让学生练习阅读。一、教材解读“猜读识字”的编排,在统编教材中一共出现了 8 处,要求猜读的生字大约有 56 个左右。这些字与儿童日常生活接近,以形声字为主。1.图画、拼音逐渐减少,注重梯级编排随着年级增高,课本中的插图数量逐渐减少,篇幅也逐渐降低。体现了“插图”识字“拐棍”的作用。与插图减少类似的,课文的注音也逐渐从少到无。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为个别难字注了拼音,然而,到了二年级上册,连环画课文不再有任何注音。2.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贴近生活据统计,部编语文教材前四册要求猜读的生字有 56 个左右。猜读的生字不仅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运用的词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而且这些生字也是学生阅读中的高频字,不少生字可以借助图画、生活进行阅读,具有形象性。4.课文与练习契合,承擔不同的任务,循序渐进统编语文教材在前四册都编排了猜读内容,根据年级的不同,数量不断增加。除了数量上,统编语文教材还利用课后练习,有序设计猜读任务。主要体现为:从图画猜读到语境猜读,从单项猜读到整合猜读。例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连一连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一年级下册《咕咚》,课后练习提出“在课文找到‘咕、咚’等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声响,猜读字音;《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练习提出,找到不认识的字“墙、蚊、咬、赶、房、转”,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其用意是:除了借助图画、声音猜读,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规律等其他方法猜读。二、教学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 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2]具体到识字,就是要利用插图、生活、语境等线索,认识生字。1.凭借图画,认识事物与猜读融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连环画课文中生动传神的故事形象、色彩漂亮的景物,都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借助图画,认识与人物、事物、景物有关的汉字,有利于学生抓住主要特点认识事物、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