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他在学术方面留下的著作,如《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为中国近代的学术做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所熟悉的胡适,是一位学者。但是在胡适的一生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政客的身份存在的。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胡适的所作所为不夸张的说,都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胡适即被派往美国做驻美大使,虽然逃离了战火纷飞的中国大陆,但是自胡适登上美国西海岸的那一刻起,他的神经就没有一刻放松过。他所要面对的,不是残忍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而是吝啬而又自私的美国佬。 在胡适去美国之前,是不主张对日本宣战的,他的想法和当时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很多学者是一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日之间实力悬殊,假如在毫无准备尤其是在中国表面统一实则军阀混战的形势下仓促对日作战,会造成中国的玉石俱焚,与其玉碎,不如苟全性命,以图他日。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胡适等学者的书生之见没有被当局采纳,而是在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发表了在当时争议颇大的庐山谈话,自此揭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在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惨败之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时期最艰难的时刻,陈寅恪在此时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这其中的对错,也只能供后人评说吧。 到了美国的胡适,尽管没有战火的恐惧,但是祖国正战火纷飞,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因为美国的国会中存在着一大批大陆孤立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所以胡适在美国的政坛中屡屡碰壁。于是胡适调换方向,选定美国民众作为突破口,试图得到美国民众的同情,并对美国国会施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等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同情之后,美国国会开始动摇。 1938 年,胡适经过多方的周旋,终于说服了美国财政部,达成了以桐油为抵押,向美国贷款的协议。协定签订时正值中国武汉会战失守,此时的中国已经打光了所有的技术兵种,虽然庆幸卢作孚完成了所谓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壮举,但是对于抗战的前景依旧不甚乐观,而胡适从美国得到的这笔贷款,无疑是为垂死挣扎的中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日本人闻听胡适出使美国,立即作出应对,接连派出了三名学者前往美国;分别是文学家鹤见佑辅,经济学家石井菊次郎和雄辩专家松井样石。 日本人深知胡适之的才华和能力,所以派出三名学者妄图从各个方面击倒胡适,并且重新树立日本在美国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