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对话分析论文一、对话:主体间的问答辩证法 辩证法是揭示真理的方法。“‘辩证法’这一用语来自希腊文,意指‘谈话’或‘演讲’。”[2]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通常被认为是古希腊辩证法的典范。当别人说出一个见解时,苏格拉底假装困惑,迫使对方进行解释,然后从对方的解释中引出矛盾,令其陷入窘态或否认刚才说出的话。通过这种方法,矛盾不断被克服,真理自身不断显现出来。伽达默尔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辩证法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作为柏拉图的学生,我特别喜爱有关苏格拉底同智者们争论、用他的使他们限于无望的描写。”[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那个“真理”(Wahrheit)即是古希腊意义上的“真理”(aletheia),是一种“显现”,或按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解蔽”(Unverborgenheit),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4]在“作品的本源”的讲演中,海德格尔描述了一个人沉醉在伟大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经验:在某个时刻,这个人会突然感觉到作品显现出了它所描绘的器具的真实本质,从而说出了关于存在的真理。“伽达默尔是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如同‘在视野中呈现出来’的真理观念”,“这种‘存在之显现’的感觉,这种‘显露事件’的感觉,正是伽达默尔使用 Wahrheit 这个术语时脑海中所想的”。[5] 真理的显现除了有赖于事物的敞开状态,还有赖于语言这个媒介。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经验发生的场所,是存在的家。追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理解的语言性质给予了特别的强调,认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以及特别是诠释学经验都是从语言这个中心出开的”。[6]在他看来,语言包容了人类世界的一切经验。一方面,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理解存在并获得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只有进入语言才能成为我们的世界。在此意义上,“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7] 早在海德格尔以前,洪堡就表达了语言本体论的思想:世界在语言中获得表述,人通过语言拥有世界。拥有共同的语言,人们也就拥有共同的世界。拥有不同的语言,人们也就拥有不同的世界。他的名言是:“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8]伽达默尔非常欣赏这句话,认为它很好地说明了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即每种语言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定了思维的内容。伽达默尔从洪堡那里至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翻译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译者不可避开地将自己的世界观带入,并与文本的世界观相融合。对话双方正是通过语言,在问和答、给予和取得、相互争论和达成一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