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奕晗 核心提示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进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奇、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慧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爱聪慧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叮嘱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脑子聪慧,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励志的句子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竞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 5000 名参赛者中只有 1 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超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慧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