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地区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体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兰教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率,它强烈的外化着宗教思想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审美习惯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个角落。关键词: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西安是我国回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西安城内西起西安西大街桥梓口,东至广济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 30“”“万回族同胞,西安人习惯称那里为 回坊 。 回”“”坊 这个名字源于唐代, 坊 是我国唐时划分城邑的单位,四条街道围合起来的方形区域“”称之为一个 坊 ,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来华定居, 回坊 即是对穆斯林聚居区的称呼。西安回坊,经历唐、宋、元、明、清至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群,同时也是西安地区今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西安回坊百年以上历史的清真寺有 7“”座,形成了 七寺十三坊 的格局。目前回坊内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化觉巷清真大寺,根据寺内石碑上的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 年),嗣后经宋、元明、清历代增建修葺,占地 1.2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000 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一起礼拜,是全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该清真寺为皇帝敕建,因此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装饰上则为中阿合璧,成为后来西安地区清真寺建造的典范。元代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随着回坊坊民增多,修建了大学习巷清真寺。明代洪武年间,新建了北广济街清真寺;明永乐九年(公元 1411 年),修建了大皮院清真寺;万历 39 年(1611 年)修建了小皮院清真寺。清代乾隆年间修建了营里寺营里清真寺;这些清真寺基本采纳的都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在建筑形态上属于完全的中式建筑,在建筑功能上符合伊斯兰教对清真寺的要求。宗教艺术的作用是支撑其信徒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的灌输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并阐释隐藏其后的精妙实在。清真寺的建筑装饰是伊斯兰教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一是严禁造像,《古兰经》里曾明确说明偶像是魔鬼的行为,先知默罕默德在“”《圣训》中说 制作各种面相和塑像的人们,在复生日必将受到惩处 。因此在清真寺建筑装饰上动物纹饰是绝对禁止的。二是阿拉伯文字的应用。三是采纳复杂却有统一视觉效果的抽象装饰。这种抽象装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