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需要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业态,需要培育全媒体记者。现在,人们一提起全媒“”“”“”“”体记者,往往片面强调 全能 或 多能 ,而这种 全能 或 多能 也仅仅限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例如:写作、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等等。基于业内外存在的“”“”以上两个片面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解读全媒体记者的 专 与 杂 及其相关关系。笔者在此提出拙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正确合理的认识。“”全媒体记者的 专 :新闻传播专家+行业专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任何人才都具备特定的结识结构,任何知识结构都是专与杂“”“的统一体。韩愈曾说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王安石也曾告诫人们: 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邓拓曾说: 记者的知识越多越好。记者要先做杂家,再从杂中求”“”“”专。 实践证明,人才成功在于专,专是人才的本质, 专攻 是做好 术业 的需要,是做好学问的基础,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新闻记者,无论是综合报刊记者还是行业报刊记者,无论是全媒体记者还是单媒体记者都需要建立适合工作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媒体记者的知识结构也应是专与杂的统一体,专是核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他应具备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应是掌握和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本领的新闻报道专家,其二是指他应是所分管报道的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全媒体记者要当“”好 两个专家 ,即新闻报道专家和行业专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现以科技报道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科技报道,不论是消息、通讯,还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都要求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正如有的记者所总结的那样,科技报道的规律要求科技记者首先把专业必趣化成普遍兴趣,使科学性寓于通俗性和趣味性之中。为此,他在写作时,就要把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把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化成明白如话的大众语言,把枯燥无味的数据化成活灵活现的视觉形象。只有这样,科技报道才能写得雅俗共赏、引人入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熟悉所报道的科技知识的现状、特点、进展规律和趋势。谁都知道,叙述方法不同于讨论方法,科技报道不同于学术论文。但是,只有完成了对报道对象的讨论之后,才能把事物的运动规律恰当、完整地叙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