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漫议世上何物无形式?世间万物,都是有形式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大到宇宙、星辰,小到楼房、亭阁、人类、野兽、花鸟、虫鱼、桌椅、杯盘、衣裳、首饰……都是各有自己的形式、形态的。万物的形式形态虽时有变化,但那只是形式的变化,或曰变化的形态而已。倘若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形式的吗?”我只能苦笑着说:“有啊,但它独一无二、绝无仅有,那就是中国的新诗!”中国的新诗没有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自“五四”以来的新诗,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形式的。极少部分诗虽有形式,但那所谓的形式,不像近体诗的,也不像词牌、曲谱,可以无限制地重复使用,中国新诗的所谓形式都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也未见重复的。谁能找到两首形式完全相同的中国新诗呢?恐怕谁也找不到。因此,那种不能无数次反复使用的形式,也还是等于非形式、无形式。万物都有形式,唯独中国的新诗没有形式,这岂非咄咄怪事?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所谓的“创新”?所谓的“奇迹”?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中国这种没有形式、每一首都不一样的新诗越来越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比散文还散……几千年来人类对诗歌的基本定义、公认的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被颠覆、抛弃甚至摧毁。而中国新诗的原产地、真正的现代派诗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瓦雷里却有言:诗歌“要突出所有能将它与散文区分开来的东西”,他还说,“十四行诗是一种完美的形式,无论米开朗基罗还是莎士比亚都没有惧怕其短小和严格,它迫使诗人追求完美”。可见,形式对于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至少是使诗完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马莱伯甚至说:当诗人完成一首好的十四行诗以后,有权利休息十年。为什么?因为严格根据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的“诗人的职业成为最没有把握和最令人疲乏的职业”。马莱伯的,就其作有形式之诗非常之难这一点上说,和中国古代诗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很是接近。但是,恐怕目前中国 99%的新诗诗人都不会同意,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新诗没有形式,随心所欲地按按回车键就能写出一首所谓的诗,根本不必考虑形式、节奏、音韵等问题,何来“疲乏”之感?真是轻松得很呢!没有形式的中国新诗,是非常可疑的存在!再说新诗用韵诗是韵文,诗要押韵,这是基本常识。但这个常识,现在已被大多数写新诗的人抛弃。不论是发表在纸质刊物上的诗歌,还是发表在网络上的诗歌,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连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