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失或许是距离产生美,身在北京,一直慕名上海的全摄影画廊。运营了五年的全摄影画廊在北京 798 艺术区也曾开过一个分部,据说因运营成本太大而放弃,转而专心经营上海的画廊。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全摄影画廊能成为上海数一数二的摄影画廊的原因之一。黄云鹤一手创建了“全摄影画廊”,但他并非画廊的展览策展人。这更让我好生心奇一个喜爱艺术懂艺术又拥有自己画廊的人,竟然自己不做策展人。影像与阐释采访中黄云鹤提到本次“宁静是空间”戴乐摄影展,策展人莫妮卡与很多艺术家都是好朋友,这会不会影响策展人评论的独立性和公证性一个策展人或评论家假如要写一篇关于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单是从作品的角度来写,从形而上的学术化角度来写,就无法很深刻地,很全面地看待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变得片面。莫妮卡更多地从解决人的角度来谈其作品。黄去鹤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一个评论家与艺术家关系要密切,特别是影像艺术家,只看其作品远远不够,作品与艺术家之间有很重要的关系,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作品。“假如是评选参赛,评论家或策展人这样来写可能会不合适。但对于艺术展览,策展人假如对艺术家比较了解,能更生动,或能投入更多的情感、从内心出发去表达,能让更多人了解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感受莫妮卡的评论文章更具策展人个人风格,可以让我们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也更强烈的意识到评论家的情感情绪。而对于画廊,黄云鹤说还要考虑整体的定位,无法做到像评论家那样自由,全摄影画廊会全方位地介绍艺术作品,推广多样性的艺术作品,所以会与不同的策展人合作。常常去感受看戴乐的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时间在那一刻驻足,或许只是为了让观者深情地呼吸一次。这种无实意的停留,配上无实际内容的所指,将我们引向空灵,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观感。而策展人莫妮卡在策展文章中这样说到”这种对他的作品的感觉你要么有,要么没有,但这是学不来,教不会的。“难道艺术是无法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述的吗至少黄云鹤也是这么认为,“莫妮卡的话,表达了她对戴乐作品的喜爱。她的评论是为了引导大家来看作品,而不是让大家通过她的理解来理解作品。对图片的理解最直接的还是从视觉感受来,假如能用语言或文字来完美表述的话,那可能就不用图片了。”如此解释造成两个极端,一种是看得懂,另一种就是看不懂。或许从写文章或办展览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评论家或画廊的责任,但难道我们就这样让那些看不懂的人永远看不懂吗黄云鹤“狡诈”地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