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应遵循产业进展内在规律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过去进展制造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在讨论和把握规律基础上的,但现在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规律也随之不断演进,就不能有路径依赖、搞简单套用。深化贯彻落实新进展理念,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产业进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检视过去的进展方式、进展思路,以高度的定力推动转型升级,把江苏经济进展带入一个新境界。当前产业进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对比过去江苏进展的模式,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升对产业进展规律变化的认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核心技术和环节真正代表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控制力,没有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链主”位置和关键环节。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新兴产业之“新”体现在占领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应用等,但技术突破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国现有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基础之上的提升。这些技术并不是专用于新兴产业,而是在既有产业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当前,我国要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是靠各个产业投资更多的下游巨无霸组装和加工工厂,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隐形冠军企业,从而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突破经济进展瓶颈。推动转型升级需要产业的体量和规模是一般性规律,但要注意局部产能过剩。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首要任务是先进展起来,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在这种导向下,我国制造业乃至部分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江苏在外向型经济时代则是世界工厂的代表。但是过去鼓舞大批量生产较多,讲究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比较少,这导致部分产能出现过剩。对此有两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一个是把这类产品描述为“高科技产品的劳动密集部分”,比如,以苏南为代表出口的大部分机电产品都是外资企业的代工产品,且主要负责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一个是把这类产品的生产运营模式为“国外先进自动化设备+中国熟练劳动力+国际市场”,比如过去若干年光伏、半导体 LED行业的进展表现出过度波动,这种整合静态比较优势的方式是形成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但仅仅依靠加工能力,我国的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企业过度集中在依赖于机器设备的组装环节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