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民族因素: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因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因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进展。 4、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 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5、思想因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 年 8月 20 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 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 1911 年 10 月 10 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它始自 1911年 10 月 10 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 11、12 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 1912 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至于 1907 年至1911 年 10 月前孙中山等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续期间和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虽然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辛亥革命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的原因 早在 1887 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