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实验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配位化合物实验是高职无机化学实验中一个常做的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操作;学生则在老师准备好各种试剂的基础上,根据书本和老师所授进行简单的验证式实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笔者通过细心讨论,对配位化合物实验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实验课的整体设计及教法应用从教材内容来看,配位化合物实验可分为: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配位平衡及其移动、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三个部分。该实验的操作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当操作顺序、试剂的浓度和用量发生改变,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机率就比较大,因此该实验的可讨论性比较高,适合培育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根据认知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该实验的教学中,笔者采纳了以下的设计和教法:——教学方法:问题发现式启发式开放式。2.先做后讲,收集问题配位化合物实验主要是在试管中进行,该实验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笔者认为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因为假如不能发现问题,实验也就没有了目的,课程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传统的 先讲后做 的模式,老师有可能会 先入为主 ,使学生机械地去操作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可能去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应该先让学生照自己的思维动手去做,在操作中去发现问题。笔者认为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学生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收集起来,师生共同讨论,共同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下问题:(1)在 CuSO 溶液中滴加 NH•HO,观察不到蓝色 Cu(OH)SO 沉淀的生成。(2)在说明配合物与一般简单化合物和复盐的区别时,常以硫酸四氨合铜(Il)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来说明,但在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3)说明配位平衡移动情况时,0.1mol/L FeCl 溶液加水稀释,滴入 0.1mol/L KSCN 溶液后,将上述溶液分成 3 份。第一份溶液中加入 1mol/L FeCl 溶液;第二份溶液中加入0.1mol/L KSCN 溶液;第三份溶液作对比。结果发现往往只有一份溶液有明显血红色加深现象。(4)在 FeCl 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然后滴入 CCl 振荡后,发现溶液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