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和界定散文现在的散文概念很混乱,几乎什么都可以算做散文。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不是太鲜亮,还没有哪种文体像散文这样可以各自诠释一通。这跟传统与历史有关。根据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散文”即除诗歌(韵文)之外的一切文学或文章。白话散文出现后,散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体净化,但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大散文”与“小散文”之争,以前者的得势告终。其恶果之一就是文学性遭到了贬低,审美成为非常不重要的追求。审美是艺术的宗教,缺少审美意趣的作品能谈得上文学吗?写生活琐事如小女人散文,用文字闲聊,芝麻小事一箩筐;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臧否民国人物,皇帝的权术、名人命运、正史野史秘闻,冠以文化大散文的名目,修辞常见的多是排比句的煽情,思想性或许有一些,文学性却从何谈起?其语言和文笔,好的历史书籍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写现实如环保、底层打工等等,与小说、纪实难以区分,主要靠与人利益切身相关的内容去引起关注。区分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大散文,不妨把文学性散文之外的文章称作随笔,前者必须看重语言与表达。散文的极度繁荣,造成了淹没。评论家面对这样的乱局,认定散文没有了文体,我虽理解,但却不能认可这样的现实。散文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需要散文作家面对、思考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散文我们可以细分,甚至因此而派生出新的概念。首先,散文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种,无疑它要具备文学性。文学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它不是信息符码,而是艺术符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近千年,首先是它的语言美。语言上没有追求,就谈不上文学性,而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诗性,这也是历代散文共同追求并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把人鲜活的感觉带到了文字的现场,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与活力,是一个人与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应,唤醒了脑海中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的活动,散文再现并表现这样的精神活动,再现并表现作家眼里的世界,从而给客观的世界打上强烈的精神烙印。文学是有机的,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其精神是有呼吸的,是不可复制的。第三,艺术是讲境界的,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让历代文人制造出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抚与提升,散文的高下也在于其境界的高下。还有因为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而流传的文章,它们不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写作中,我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灵魂。我把自...